文昌帝君灵签起源于古代对“命运”的信奉,其产生时代有文字记载当为唐宋之期,惜乎古本不存,今存有(清)乾隆年间的手抄本和木刻本。现在七曲山大庙文昌正殿里使用的“文昌帝君灵签”,传为文昌帝君降笔而作,起于何时无从考证。该签为清代木刻本,以五言古体诗形式呈现,每签四句,诗后有注解,修辞上采用骈体对仗句式。
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,文昌即文昌星,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。文昌帝君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星辰的崇拜以及历史人物的神化,最初的“文昌”指天上六星(文昌宫)的总称,这六颗星在古代天文概念中被认为与文化教育、科举功名等事务有关。
文昌帝君的具体由来与一位历史人物张亚子相关联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东晋宁康二年(公元374年),蜀人张育自称蜀王,起兵抵抗前秦苻坚,战死后被当地人尊奉为雷泽龙神,并在梓潼郡七曲山建有祠庙祭祀。后来,七曲山上的另一座祭祀梓潼神亚子的祠庙与张育祠相邻,两者在民间传说中逐渐融合,人们将两神合一,认为张亚子即是梓潼神。元代时期,这一信仰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推广,元仁宗延佑三年(公元1316年),朝廷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,自此,“梓潼神”与“文昌星”的职能合为一体,张亚子成为文昌帝君,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具有崇高的地位。